从年销40亿到破产!直播带货“生死局”,电商行业现在还能进场吗

2025-10-5 15:45| 发布者: 网络红人| 查看: 6| 评论: 0

简介:“现在扎进直播带货这行还能分杯羹吗?”“手里没点门路没点人脉,在电商圈里能赚到钱吗?”2024年,电商行业刮起了一阵“倒闭风”,跟冬天的寒流似的,冻得不少想进来试试水或者已经在里面扑腾的人心里直发慌。总有 ...
“现在扎进直播带货这行还能分杯羹吗?”

“手里没点门路没点人脉,在电商圈里能赚到钱吗?”

2024年,电商行业刮起了一阵“倒闭风”,跟冬天的寒流似的,冻得不少想进来试试水或者已经在里面扑腾的人心里直发慌。

总有人念叨直播带货的“好时候”早就过了,可也有人觉得现在行业洗牌,说不定藏着新机会呢,那到底现在还能不能进场玩直播带货啊?


2024年这场倒闭潮,可不是平白无故冒出来的,是行业自己在筛人呢,该走的总会走

2024年,电商圈那些“不干了”的名单看着就扎眼。

六月份的时候,那个有五百万粉丝、一年能卖好几十亿的女装店“罗拉密码”,说停播就停播,店也关了;到了九月十号,高途佳品直播间也宣告不播了,就算老板亲自下场带货,也没能把这船拉回来。

也是同一个月,以前一年能赚三个亿、手里握着一千两百四十万粉丝的“淘宝带货第一人”张大奕,也把店给关了。

十一月更热闹,年销售额四十亿、估值百亿的美妆牌子“肌先知”连同它家母公司,直接宣告破产了。


这些案例能被媒体追着报道,还不是因为它们是平台上的头部商家,其实更多小商家关门都是静悄悄的,连个响儿都没有。

有个做女装的小老板就跟我吐苦水,2024年下半年,每天砸进去几千块做推广,结果连十单都卖不出去,最后只能把库存清了,换个行当混饭吃:“我们这种小虾米倒了,就跟沙子扔进大海似的,谁会多看一眼啊。”

这倒闭潮真不是偶然,以前搞直播带货,靠着流量红利就能嗖嗖涨粉卖货,好多商家眼里就盯着流量,把供应链、售后、成本控制这些实打实的本事都抛脑后了。

等这波流量红利吃完了,平台规则又管得严了,那些看着热闹实际上虚胖的商家,可不就扛不住了嘛。

就说“罗拉密码”吧,销量看着挺唬人,可供应链老是掉链子,产品质量问题也时不时冒出来,再加上推广费高得吓人,利润早就薄得跟纸一样了。

2024年退货率一高,再碰上“仅退款”这糟心事集中爆发,资金链咔嚓一下就断了。


在我看来啊,2024年就是个“行业大筛子”,筛出去的不是真心想做电商的人,是那些想靠着流量“捞快钱”、本身没什么真本事的投机分子。

这也给大伙儿提了个醒:电商早就不是随便糊弄一下就能赚钱的年代了,现在得精耕细作,没点真本事,根本站不稳脚跟。

压垮电商人的“新三座大山”加上“老三座大山”

说起做电商的难,“价格打得头破血流、流量贵得离谱、运费险成了必须标配”,这“老三座大山”大伙儿早就听出茧子了。

可2024年又冒出来“新三座大山”,更是把商家逼到了“卖得越多亏得越惨”的死胡同里。


退货率高得吓人,还能无限期退货,简直是卖得越多亏得越狠。

服装类本来是直播带货的香饽饽赛道,以前退货率也就百分之三四十,2024年直接飙到百分之七八十,翻了一倍都不止;就算不是服装类,百分之四五十的退货率也成了家常便饭。

这事儿吧,不光是产品质量的问题,很多时候是平台规则给“惯”出来的。有些平台悄咪咪搞起了“无限期售后”,把以前“7天无理由退货”那点规矩全给打破了。

我身边有个做童装的老板就碰上过这么一档子事:有个顾客买了件外套,穿了小半年,就因为“扣子掉了”申请退货。

老板解释说这是正常穿着磨损,结果平台直接拍板“商家责任”,哪怕货款早就到老板账上了,照样强制退回去。

老板只能苦笑:“现在卖货跟把钱借出去似的,就算到了自己手里,指不定啥时候又被拿回去了。”


对商家来说,高退货率就意味着来回的运费、商品本身的损耗,还有仓库里堆得跟山一样的退货库存。

一场直播看着卖了几十万,退回来的货能把仓库塞满,推广费、员工工资一分都不能少给,最后一算账,往往是亏的。

好多直播负责人都说:“我们就像个‘搬运工’,忙前忙后半天,结果是给快递公司和平台白打工。”

“仅退款”再加上那些见不得光的产业链,商家简直成了待宰的羔羊。

“仅退款”这玩意儿,被商家们调侃成“电商界四大发明之首”。

最开始吧,是为了解决“商品有瑕疵、商家又不管售后”的问题,现在可好,被滥用得不成样了。

消费者觉得“性价比不高”“商品降价了”,甚至都不跟商家打声招呼,直接申请就能秒退,商家往往是查账的时候才发现“钱少了”。


有个卖家居用品的商家就遇到过“降价退款”的事:有个顾客三个月前买的书架,后来发现降价了,直接申请退差价,平台二话不说秒批,连个通知都没有,商家月底对账才发现货款“莫名其妙不见了”。

更吓人的是,“仅退款”还催生出不少灰色产业链,那些“职业退款师”故意把商品弄坏然后申请退款,搞出个“接单-退款-分成”的模式,简直是把商家当提款机。

平台在背后这么纵容,说到底还是“流量焦虑”闹的,怕用户跑了,就一个劲儿地把权益往消费者那边倾斜,却不管商家的死活。

商家拒绝退款吧,怕得差评影响店铺权重;同意退款吧,就只能自己扛损失,活生生成了“待宰羔羊”。


平台对商家的处罚也越来越严,有时候严得都没底线了。

有个卖零食的商家因为“发货慢了1小时”,直接罚款2000块;卖美妆的商家,客服“晚回复5分钟”,店铺就被扣了5分;有家电商家更冤,就因为详情页里出现了“其他品牌的包装盒(就是个拍摄道具)”,货款就被冻结了,想提现都提不了。

更没道理的是“连带处罚”,一个店铺违规,同一个法人名下的所有店铺都跟着遭殃,想申诉都没地方说理去。

平台这么严苛,核心原因还是“利润需求”,看看财报就知道,“罚没商家的保证金、货款”是平台重要的利润来源。

商家也只能无奈地说:“现在做电商就跟走雷区似的,不知道哪一步就踩炸了,平台自己定的规则,却不讲公平,我们这些商家根本没话语权。”


直播带货还能做吗?有两类人可以试试水,三类人最好别轻易碰

虽说这行业难,但也不是没人赚钱。

有个做小众饰品的商家,2024年下半年才起步,每个月能赚5万;还有个卖农产品的商家,靠着“产地直供”,半年就攒了10万粉丝,复购率能到40%。

所以说,直播带货不是“不能做”,而是“得会做”,关键得看看自己的条件能不能匹配上。

供应链才是电商的核心竞争力。

要是手里有线下店铺、现成的货源,或者能找到那种“产地直供/工厂直达”的供应商,那搞直播就相当于“多了一条销售渠道”,而不是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“孤注一掷”。

就像那些卖农产品的商家,直接从农户手里拿货,省去中间那些七七八八的环节,价格就能比同行低个10%-20%;做服装的商家要是有自己的工厂,就能根据销量调整生产,避免库存堆成山。


我认识个卖家具的商家,原本有线下门店,2024年开始做直播,一开始销量不怎么样,后来就把直播当成“展示渠道”,引导用户到线下门店成交,最后实现了“线上线下两头赚”,销量还增长了30%。

这类人根本不用怕行业里这点寒流,只要通过直播把自己供应链的优势亮出来,让消费者看到实实在在的性价比和品质,自然能建立起信任。

“流量”这东西,不是靠“花钱买”就能搞定的,关键是“精准获取”,用低成本抓住精准用户,提高转化率。

有个做宠物用品的博主,一分钱推广费没花,就靠“分享宠物日常”吸了10万粉,直播间推宠物用品,复购率能到50%;还有个做母婴的商家,直播的时候专门“解答育儿问题”,比如“宝宝胀气怎么办”,粉丝因为觉得他“专业”,就信任他推荐的产品,转化率比同行高出20%。

“精准搞流量”这事儿,得不断试错总结经验:弄明白目标用户喜欢啥、啥时候直播效果最好、怎么互动能提高粉丝粘性。

把这些摸透了,就算没有强大的供应链,也能在流量这么贵的时代找到赚钱的路子。


直播带货这行当,不确定性太大了:今天可能卖10万,明天说不定就不到1万。

好不容易搞出个爆款,同行立马就低价模仿。

每天还得处理几十上百个售后问题,还得提心吊胆怕平台处罚。

有个刚毕业的大学生,辞了职一头扎进直播,第一个月投了5000块推广费,结果只卖了3000块,还收到10个退货,整宿整宿失眠焦虑,最后只能放弃。

这类人啊,根本扛不住行业里的压力,一遇到问题就自己跟自己较劲内耗,很难坚持到盈利的那天,最后往往是得不偿失。

很多人一门心思想“造爆款”,盲目地大批量囤货,结果爆款没等来,库存倒是堆成了山。

有个做女装的商家,看“碎花裙”流行,一下子进了500件,最后只卖出去50件,剩下的只能按“成本价的1/3”清仓处理,一下就亏了2万多。

没有供应链优势的人,对市场需求判断不准,而且直播爆款的生命周期又短,同行模仿得又快,库存很容易就成了“烫手山芋”。


还有些人,刚接触直播就租豪华办公室,买一堆专业设备,招好几个员工,还花几万块报那种“培训课”,结果连流量是咋回事都没搞明白。

有个创业者,一下投了20万,租了个100平米的直播间,招了5个员工,第一个月销售额才8000块,连房租都不够付,最后只能解散团队,把场地转租出去,20万就这么打了水漂。

直播能不能成功,跟投了多少钱不成正比。

3000块做不起来的话,投3万、30万照样难成事。

刚开始的时候,应该“轻装上阵”:用家里当直播间,手机支架当设备,自己把选品、直播、售后整个流程跑通了,有了稳定的盈利再增加投入。

千万别被那些“一夜暴富”的故事冲昏了头。


做好这3点,能降低80%的风险

除了判断自己适不适合干这行,掌握点避坑的技巧也很关键。

结合现在行业的情况,有3个建议能帮你降低80%的风险:优先选择“一件代发”,避开库存这个大坑。

新手没什么供应链优势,“一件代发”绝对是最佳的起步方式。

自己负责直播卖货,供应商管备货、发货、售后,甚至连退货的损耗都管,自己就赚个差价或者分成。

做家居用品的新手,可以去1688上找找代发供应商,选个10-20款成本低、需求又大的产品(比如收纳盒),直播的时候主推1-2款“引流款”(价格低、性价比高)再加上1-2款“利润款”(品质好、能卖出高价)。

等销量稳定了(每天能卖50单以上),再商量着少量备货,慢慢建立自己的库存体系。


新手最容易只盯着“销售额”,却忽略了那些“看不见的成本”。

一场直播卖了10万,成本可得算清楚了:推广费花了3万,退货率50%得承担2000块运费,给供应商60%的分成(也就是6万),再加上人员工资和设备损耗5000块,这么一算,实际利润可能就只剩3000块了。

要是误以为自己赚了10万,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。

每次直播结束后,都得好好“核算成本”:把销售额、推广费、退货率这些都记下来,算出实际利润。如果连续3场利润都是负的,就得赶紧调整选品或者推广策略,别硬撑着。

平台规则就是“红线”,不熟悉的话很容易被罚。

有些平台禁止“引导线下交易”,那就不能说“加微信发优惠券”;禁止“夸大宣传”,那就不能说“产品能治病”。

新手得花个1-2天时间好好读读“商家规则”,重点看看那些处罚条款(比如发货时效、客服回复速度、详情页有哪些不能写的)。

商品上架前,仔细检查标题、图片、文案有没有违规的地方,收到违规提醒要及时整改申诉。


电商的新机会在这3个方向上

行业洗牌的时候,往往也藏着新机会。

结合2024年的趋势,有3个方向值得好好看看:“细分品类+专业内容”:避开价格战,打造自己的特色。

那些“大而全”的赛道早就被头部玩家占满了,“小而美”的细分品类反而有机会,比如“宠物服饰里的小型犬冬季保暖衣”“母婴用品里的早产儿辅食”“家居用品里的租房党折叠家具”。

这类品类竞争小,目标客户也明确,只要把专业内容做好就能形成差异化。

比如做“早产儿辅食”的商家,直播的时候就“讲早产儿的营养需求”;做“折叠家具”的,就展示“怎么节省空间”。

这样既能避开价格战,又能提高用户信任度和复购率。

“私域运营”:把平台上的流量变成“自己的用户”。

平台流量又贵,用户还容易流失,“私域运营”就成了关键——把直播间的用户导流到微信群、企业微信里,通过新品预告、专属优惠、售后答疑这些方式,把“一次性客户”变成“长期客户”。


有个女装商家,就用“加群领穿搭手册,每周有专属折扣”的方式拉群,平时在群里分享穿搭技巧、新品图片,复购率一下子提高了30%以上。

不过要注意,导流到私域得合规,用“企业微信”“粉丝群”这些官方允许的方式,别直接说“加微信”,免得被罚。

有线下门店的商家,可以搞“线上线下联动”:服装店在门店里直播,展示衣服的质感和试穿效果,吸引线上用户下单;线上用户也可以到店试穿退换,提升购物体验。

有个开线下童装店的老板,2024年每天直播2小时,线上销售额占比从10%提到了40%。

他说:“线下能让用户看到真实的产品,线上能扩大覆盖面,两者结合起来,既能提高销量,又能降低库存风险。”


直播带货现在是“能力的战场”,不再是“风口”了

直播带货早就不是那种“随便做做就能赚钱”的风口了,而是变成了“拼能力、拼资源、拼心态”的战场。2024年这场倒闭潮,把那些投机取巧的人都淘汰掉了,留下的是那些愿意深耕细作的人。

想入行的话,先问问自己三个问题:有没有稳定的供应链,或者精准搞流量 的能力?

能不能承受高退货、一堆售后问题还有平台处罚的压力?愿不愿意花时间去摸清规则、算清成本、优化策略?

答案如果全是“是”,那可以轻装上阵,稳步推进;如果有“否”,不如先沉淀一下,等有了核心能力再出发。

电商这行,没有“绝对好做或者绝对不好做”的说法,关键在于看清现状、找准自己的定位、避开那些陷阱。

收藏 邀请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

请发表评论

全部评论

相关分类
带货公司|PR company
联系电话: 18877888899
客服QQ:29999
公司地址: 新城区丽山路6-28号
  • 微信关注

  • 详情了解

Powered by 红人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© 2001map2025抖音推广公司

返回顶部